建诚汇恒竭诚为您服务!

1 2

联系我们

建诚汇恒
联系地址:

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

曾经的我国第2大民企“倒了”,欠7500亿巨债!被迫“卖身”改名


曾几何时海航集团作为国内第二大民营企业,曾一度风光无限,以海南航空为主,海航的业务遍布航空、金融、地产、旅游等多个领域,成为中国民企的标杆。


经过十多年的飞速扩张,海航也因过度的金融杠杆、不断的并购以及不断增加的债务负担,逐渐陷入了深渊。



最终海航集团因负债高达7500亿元,宣告破产重整,曾经的商业巨头被迫“卖身”并改名。


是什么让这家巨无霸在短短几年内从巅峰跌落至破产的深渊?这些商业决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与风险管理的隐患?



海航的爆发式扩张

海航集团的成立故事,曾是无数创业者口中的传奇,1993年陈峰和王健两位出身航空系统的年轻人,怀揣着对未来的雄心壮志,创办了海南航空。


初期他们凭借着对航空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大胆创新,迅速将海南航空推向了国内航空业的前沿。


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海航并未满足于单一的航空业务,而是迅速布局多元化,涉足了旅游、金融、地产等多个行业。


海航的这一战略,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注入,也使得它从一家航空公司,一跃成为跨行业的商业巨头。



2017年海航集团的资产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之一。


当时它的总资产已经突破万亿大关,业务涵盖了22个大行业,而海航自己也成为了仅次于华为的第二大民营企业,在众多民营企业中,海航是唯一一个如此快速扩张的存在。



其背后所运用的“买买买”策略,和庞大的收购计划,让所有人看到了海航的未来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,这样的速度和规模,也注定了海航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

海航的多元化扩张背后,支撑它的是巨额的债务和杠杆融资,在这场金融游戏中,海航不断通过借贷、发债、收购等手段,将自己推向了更大的高峰。



但这种“以贷养贷”的扩张方式,却让海航背负了越来越沉重的债务负担。


在许多企业家眼中,海航的成功是值得追随的典范,它的每一次并购和每一笔资金的流动,都是一次值得称道的商业举措。



当海航开始逐渐依赖外部资金来维持自己的业务扩展时,这种模式的风险也开始暴露出来。


2019年海航的债务问题爆发,经过多次尝试自救后,海航的总负债竟然飙升至7500亿元,几乎超出了它所有资产的总和。



在监管层的逐步介入下,海航的财务问题再也无法掩盖。,曾经风头无两的海航,终于在这一年跌入了深渊。


那么在海航的衰败背后,是否隐藏着一条值得每一个企业家反思的道路?



金融杠杆的疯狂游戏

海航的快速崛起,背后离不开“杠杆”这一金融工具的帮助,为了追求更快的扩张,海航并没有依靠自身的积累,而是通过高杠杆融资,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版图。


从2004年起海航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,涉足了包括金融、旅游、地产、酒店等多个行业。



而每一步扩张,都离不开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的支持,海航的策略很简单:借债扩张,然后通过收购带来更多的利润,再用这些利润偿还债务,不断循环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融资闭环。


2017年海航的负债已经达到惊人的7365亿元,这一数据比2008年时的债务总额整整增长了34倍。



在这背后是海航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巨额资金,无论是银行贷款、信托融资,还是通过资产抵押,海航几乎无所不用其极。


每一笔资金的投入,都是为下一次扩张铺路,似乎海航的商业帝国在那时已经没有任何阻碍。



快速扩张的背后,隐匿着巨大风险,过度的债务积累让它的财务状况越来越紧张。


对于海航来说,资产的快速增值和并购的不断进行,似乎一直在为这家企业带来短期的光辉与辉煌。



2016年至2017年,海航的净投资额高达5600亿元,且通过收购迅速扩展到了航空、金融等多个领域。


短期内海航的总资产突破了万亿元大关,这让它在业内的声望与影响力达到了巅峰。



与此同时海航也成功吸引了众多资本的关注,金融界的巨头们纷纷看中了它庞大的市场前景,海航甚至一度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的“霸主”,它的每一次举动都引发行业的高度关注。


海航背后的资本运作,虽然在一时之间显得无懈可击,但它的深层问题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显现。



通过不断的债务融资,海航的杠杆率迅速飙升,企业的整体财务结构变得越来越脆弱,更糟糕的是,海航未能在过度扩张的同时建立起足够稳健的财务基础。


当市场发生变化,或者外部环境出现突发因素时,这种依赖杠杆的经营模式便暴露出了它的脆弱性。



直到2019年,海航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,融资渠道的不断收紧,使得海航再也无法依靠借新债偿还旧债的方式维持经营。


原本可以依靠收购带来的效益偿还债务的计划,开始变得越来越不现实,而在这一切发生时,海航的负债已高得让任何一笔新贷款都显得微不足道。



海航此时急需寻找新的融资途径,甚至考虑到出售资产以偿还债务,然而,这一系列的财务手段并没有阻止海航逐渐滑向破产的边缘。


随着债务的爆发,海航也开始了它艰难的自救之路,这种“以贷养贷”的方式,最终还是将它推入了绝境。


那么这场由高杠杆所引发的危机,又能否得到及时的控制呢?



破产重整与“卖身”改名

当危机的警钟敲响,留给海航的时间已经不多了,2019年海航的债务问题彻底爆发,公司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几乎枯竭,而外部融资渠道也被逐渐封堵。


此时的海航,已经站在了破产的边缘,原本以为可以继续维持“借新还旧”模式的管理层,终于发现,一旦市场对其信用产生怀疑,庞大的杠杆体系便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接连倒塌。



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,航空业遭遇毁灭性打击,海航控股的客运、货运业务大幅下滑,运营成本却依然高昂,资金链雪上加霜。


如果说海航之前的危机还只是财务运作上的危机,那么这次疫情,直接击碎了它最后的生存希望。



2020年海航集团整体亏损高达687亿元,债务总额达到7500亿元,资产负债率高达72%,公司已经无力偿还到期债务,甚至连正常经营都难以维持。


面对即将到来的破产危机,海航开始寻求政府的帮助,希望能找到重整的机会。



毕竟作为一家涉及航空、机场、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大型企业,一旦彻底破产,不仅影响众多债权人的利益,还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连锁反应。


2021年在海南省政府的主导下,海航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,法院受理后,海航集团被拆分为四大板块:航空、机场、金融和商业等其他业务。



其中最具价值的航空业务由辽宁方大集团接手,海航控股正式更名为“方大航空”;机场运营业务则被海南国资接管,并改名为“海南机场”。


那么海航的故事,到这里就结束了吗?



企业的成长与风险管理

海航的倒下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,而是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快速扩张模式的一次典型失败案例。


在中国经济腾飞的那些年里,不少企业都采取了“加杠杆、扩规模、抢市场”的发展战略。



恒大、融创、碧桂园等房企,甚至一些科技和制造行业的巨头,都曾采用类似的方式,将企业做大做强。


这种以规模为导向的增长方式,缺乏足够的风控机制,一旦遇到市场环境的变化,便极易陷入债务危机。



在航空产业本就属于重资产、低利润、高风险行业的情况下,海航仍然执意进军金融、地产等领域,甚至一度涉足酒店、零售等业务。


盲目的扩张导致管理层无法有效协调各个产业的运营,资金流被过度分散,财务风险不断累积。



海航的资本运作方式充满隐患,通过“以贷养贷”模式进行大规模杠杆收购,短期内确实使资产规模飞速增长,但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并没有同步提升。


一旦融资渠道受限,企业便会陷入“资金黑洞”,当监管层在2017年收紧信贷,海航的资金链迅速紧张,最终导致财务危机爆发。



结语:

海航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崛起与衰败的简单案例,更是关于如何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找到生存之道的重要启示。


创新和进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,但只有做好风险控制,才能确保企业在波谲云诡的商业大潮中稳健前行。



参考资料:

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所发布《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研究--以海航和恒大为例》


2025-02-22 本文被阅读 121 次
上一篇:没有了! 下一篇:藏不住了!中国2025四大科技突破震撼世界,外媒:已全面超越西方

猜你喜欢

  Copyright © 2024   建诚汇恒版权所有  公司地址: 网站地图